开云(中国),起源于1941年10月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创建时设立的理化科,1952年成立物理系,1994年更名为物理与电子科学系,2003年与化学系合并组建理学院,2008年学科调整后成立开云(中国)。截至2022年6月,学院有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天文学、人工智能等5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学生1175人。目前学院拥有物理学、天文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电子信息1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同时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学(物理)、职业技术教育(信息技术)等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在校研究生322人。
截至2022年,开云(中国)有教师80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19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40人;博士45人,在读博士7人,硕士18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人,贵州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人才1人,贵州省“百层次人才”1人,贵州省“千层次人才”3人。特聘教授4人,“国家万人计划”获得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
2020年,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联合成立贵州师范大学天文学“南仁东创新人才实验班”(简称“南仁东班”),特聘中国科学院院士汪景琇为首届“南仁东班”班主任。2011年,物理学专业获批贵州省特色专业;2013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获批贵州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019年,物理学专业、天文学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获批天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电子信息专业型硕士点,获批天文大数据与计算物理目录外二级学科博士点。
学院非常注重教学改革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目前建有7门精品课程,其中省级2门,校级5门。学院与省内20余所中学、10多家企业以及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物理学、电子信息、天文学等教学实习基地;学院重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了贵州省省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天文台-贵州师范大学天文研究与教育中心、贵州师范大学60厘米光学望远镜、贵州师范大学量子筑梦创客空间,学院开放实验室等教学实训基地。
学院拥有教学科研实验室12200余平方米,设备总价值达3000余万元,中外文图书2万余册。学院拥有X射线仪、SUN U45工作站、FPGA全流程设计工具软件、数字信号处理开发套件、数字示波器、高速和高精度数据采集卡等大中型设备和软件。
学院秉承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升。近五年来,学院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竞赛420余人次,获得各级奖励244人次,获省级及以上奖项共169人次,本科生获批省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20余项。其中2016级物理学专业学生刘相伶在2019年第十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中,以物理学专业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获一等奖。
学院注重科学研究,尽力实现科研反哺教学。组建有理论物理、计算物理、凝聚态物理、天体物理与天文大数据、大数据采集与挖掘、虚拟现实、智能信息处理与人机交互等科学研究团队,凝练出贵州省科技厅核天体物理与脉冲星大数据科技运用创新团队、贵州省教育厅计算物理科技创新团队等省、厅级团队。建设有贵州省FAST早期科学数据中心、贵州省射电天文数据处理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贵州师范大学天文研究与教育中心、贵州省教育厅汽车电子技术特色重点实验室、贵州省教育厅低维凝聚态物理重点实验室、贵州省物理教学示范中心等省厅级教学科研平台。
学院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近五年,先后参加国际国内各级学术会议150余人次,主办/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8次;学院共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1项,科研经费达2000万余元;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20余项;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首届贵州省高校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获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学院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200余篇。
学院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出“格物明理、铸魂炼能”三维(信念、责任、能力)育人体系,逐渐探索出大学生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获得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优秀案例。
学院将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慎思笃行、博学致新”的校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牢牢抓好课堂教学和实践育人主渠道,重视学生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抓基础、重学科、强实践、办特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物理学专业
(师范类,学制4年,理学学士学位)
专业概述:物理学专业是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本专业立足贵州本土,面向西部地区,适应新时代国家基础教育改革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良好道德情操,扎实物理学识,优良师范技能,具备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学物理教师。近几年来,物理学专业已与贵州师范大学附中、贵阳十八中、十九中、遵义清华中学等多所中学建成了教学见习、实习和教学科研基地,将知识传授、方法训练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主干课程:高等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学、基础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教育学、心理学、中学物理教学概论、中学物理教学评价、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中学物理教学设计、中学物理解题与命题训练、中学物理学科教学微格训练等。
就业领域:读研深造,毕业后可到中学、中专等学校从事物理学的教学和实验工作,也可到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行业和部门从事技术和管理等工作。
天文学专业
(非师范类,学制4年,理学学士学位)
专业概述:贵州师范大学天文学专业是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在人才培养方面,天文学专业十分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与国家天文台联合共建“南仁东”创新人才实验班,开展特色天文研究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厦门大学等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存在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建有贵州省射电天文数据处理重点实验室、贵州省FAST早期科学数据中心、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贵州师范大学天文研究与教育中心等科研平台;中科院云南天文台实习基地、国家天文台FAST实习基地以及正在建设的60厘米光学望远镜等教学、科研基地。
专业主干课程:普通天文学、天体物理概论、天文数据处理方法、实测天体物理、恒星结构与演化、射电天文技术与方法、脉冲星天文学、高等数学、数学物理方法、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Fortran语言、Python语言、大数据挖掘等。
就业领域:读研深造,FAST及天文相关领域研究与技术人员,科研院所和企业程序开发、软件处理以及大数据处理专业人员,中小学物理教师和科学教师以及科技馆科学普及人员。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非师范类,学制4年,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概述:培养适应社会信息化需要的,具有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电子产品设计制造、信息系统集成应用能力,能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及相关领域产品的设计制造、使用维护、运行管理等工作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
专业主干课程:高等数学、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信号与系统、现代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电子线路、自动控制原理、数字信号处理、EDA技术、现代电子工艺、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智能控制与机器人实训。
就业领域:能够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及相关领域产品的设计制造、应用开发、运行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到职业技术院校、中学等从事教育工作。
人工智能专业
(非师范类,学制4年,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概述: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人工智能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科人才,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电子、控制等多学科交叉知识,能够在企业、事业、科研部门、教育单位和行政部门等单位,从事人工智能及其相关领域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系统设计、管理,以及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主干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最优化理论、Python语言设计、人工智能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机器学习、数字信号处理、数据结构、深度学习及实践、数据分析与挖掘、数据库技术与应用、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智能音频处理技术等。
就业领域:能够在企业、事业、科研部门、教育单位和行政部门等单位从事人工智能及其相关领域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系统设计、管理工作,以及成为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